thumbnail image
  • 關於我們
  • 計畫發起
  • 南迴旅行
  • 在地夥伴
  • 地方參與  
    • 客房改造
    • 田野交流
    • 經驗傳承
  •  

     

    田野交流

    在南迴解憂大飯店開幕之前,我們透過臺東在地團隊「邸台東」的協助規劃,邀請各地好友入住,以實際參與來感受南迴公路最純粹的本質。透過走訪體驗飯店內各項設施,讓參與者們與在地交流對話,彼此分享經驗、相互學習。

     

     

  •  

     

    / 第一梯次 /

    太麻里鄉、金峰鄉

     

    ✸ 田野交流路線:

     

     

    ✸ 計畫參與者:

    邱承漢 / 叁捌地方生活、 銀座聚場 創辦人

    2011年回到高雄鹽埕將外婆的起家厝改建為「叁捌地方生活」,開始社區策展的人生之路。除發行獨立刊物、辦理導覽、復甦傳統市場外,近期亦在高雄最老的商場內開設民宿咖啡空間-「銀座聚場」,同時成立「埕人俱樂部」舉行地方運動會,以幽默感及設計參與在地。

    趙文豪 / 茶籽堂 品牌創辦人

    創立於2004年,致力於復興臺灣苦茶油文化。茶籽堂定義自己為「傳遞土地美好的良善生活品牌」,期許能成為土地與城市之間的橋樑。透過自有的土地生態圈,結合契作農場、莊園社區、城市店鋪、生活產業,全方位地,真正傳遞土地美好的核心價值。

    顧 瑋 / 飲食工作者

    2008年創辦在地果物加工品牌「在欉紅」。2011年發起「社團法人台灣好食協會」。2014年啟動「 台灣好食 Taiwan Good Food X 台灣原味」,串連原鄉物產、推廣部落農作。2015年秉持著對於在地日常食的探究,「土生土長 On the Ground」小舖開門,試著藉由這個平台有意識地選擇,傳遞對於台灣味的期待。2017年,基於對米的探究與學習,創辦了以米為題的獨立刊物「米通信」,以及每季用各地不同好米做料理的「泔米食堂」。2018年創辦「COFE」,以台灣的咖啡/可可/茶之名,奠基吃的精品咖啡與吃的台灣茶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✸ 參與者的告白:

    在交流結束後,我們邀請每位參與者分享關於南迴公路的印象轉變、記憶深刻的人事物、自身的收穫,以及對解憂大飯店的未來想像。

     

    Q:對於臺東南迴在印象上有何轉變?

    邱承漢 / 叁捌地方生活、銀座聚場 創辦人

    雖然很常從南迴到台東,但過往就跟多數人一樣只會因為吃而短暫停留。這次有兩個令我很驚豔的點,一個是第一次看到太麻里車站居高臨海的景色,視覺上相當懾人。另一個則是南迴這邊的人,除了東部的自然感外,還多了些親切感。在交流互動時,你會覺得他們很想讓你喜歡上這裡或讓你覺得這一趟是有所收穫的。

    Q:會如何思考南迴解憂大飯店的佈局?

    邱承漢 / 叁捌地方生活、銀座聚場 創辦人

    因為自己人在高雄的關係,所以看它的角度會比較以南方視野出發。相較於北部,會覺得南迴是保有純樸淨土的臨近之地。若以高雄當出入口,我會以大南方觀點串起高雄市區、屏東鄉村再到南迴部落,藉由交通安排,也許花七天時間漫遊,體驗不同尺度中,文化的共同性與相異性。

    Q:旅行之後,體悟到的心情?

    趙文豪 / 茶籽堂 品牌創辦人

    我以為南迴只是單純適合休息的地方,或者是說一個可以讓人躲起來的地方。但旅行的過程中,療癒我最多的是在地人對於生活日常的智慧傳承,當一群人都很替自己的文化驕傲,以及對於傳統文化傳承的堅持,那他們一舉一動都能產生啟發。這也讓我意識到,以及其實生命好像可以不用那麼複雜,應該要更認真地待自己生活中的美好。

    Q:再訪臺東南迴的動機為何?

    趙文豪 / 茶籽堂 品牌創辦人

    我應該是想要轉換心情的時候,再次拜訪台東南迴吧!讓自己透過旅行重新意識到自己生活中的也有的美好。我會想找一群朋友來,我是屬於需要跟不同人碰撞相處,才在過程中轉化激發,南迴對我來說,不是單純去睡個覺的地方,而是可以獲得能量的地方。

    Q:對於臺東南迴的深刻感受?

    顧 瑋 / 飲食工作者

    在過往推廣部落物產的過程中,南迴是重要的作物產地,所以時常探訪這邊的農友。那時就覺得南迴很能體現出台灣大山大海的特質,部落族人很尊重長老傳承下來的智慧,相當懂得如何與自然共處。南迴獨有的生活節奏感、價值觀,造就出這邊與自然共榮的環境及對於生活的餘裕。

    Q:對於南迴解憂大飯店的期待?

    顧 瑋 / 飲食工作者

    期待這裡能長久保留自身的自信及專屬這邊的生活餘裕,但同時也可以跨出區域選擇性學習對地方有好處的事情,並從在地價值與商業價值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,讓這裡被良好的維持與經營下去。

  •  

     

    / 第二梯次 /

    大武鄉、達仁鄉

     

    ✸ 田野交流路線:

     

     

    ✸ 計畫參與者:

    林建鋒 / U.I.J Hotel & Hostel 友愛街旅館 董事總經理

    台南人,24年建築房地產專業經理人。2013年投資並創立U.I.J Hotel & Hostel友愛街旅館,致力以創新的經營模式、考量行為設計的空間與服務、持續進行閱讀與音樂文化推廣,作為不同型態的旅人之間、在地人與旅人之間、不同世代之間的交流平台。

    黃介二 / 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創辦人、主持建築師

    目前於大學從事教育工作,也與妻子鍾心怡倆人在台南落地生根,以住宅為主要服務內容,過去曾任職於宜蘭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。期待完成的每一個建築設計都能與土地有所連結,推廣大家對於居住環境的關心。

    蔡昇達 / 花蓮梯田山民宿 主理人、森深試務所 主持人

    身份總在雜誌主編、人類學、攝影師、導演、策展人、創業家中不斷轉換,是個跨領域資源整合與實踐者。時常穿梭於山海之間,對於無形文化資產異常著迷,致力於生活文化的轉譯,同時為在地創造新的產值,著有「人生至少歐北來一次 - 這個島嶼教我的事」一書。深耕花蓮,推動「島嶼拼圖」計畫,將國際旅人引進台灣,活躍台灣的根經濟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✸ 參與者的告白:

    在交流結束後,我們邀請每位參與者分享關於南迴公路的印象轉變、記憶深刻的人事物、自身的收穫,以及對解憂大飯店的未來想像。

     

    Q:這趟交流後對臺東南迴的感觸?

    林建鋒 / U.I.J Hotel & Hostel 友愛街旅館 董事總經理

    你的爸媽是誰?你從哪裡來?是從這邊部落裡學習到的重要詰問。過去長輩積累下來的東西是刻印,而肩負面對是責任與榮耀。這樣的傳承與使命感,在很多文化裡都失去了,但這是我人在南迴的當下,不斷反問自己,以及想詢問每位途經南迴者的事情。

    Q:對於南迴解憂大飯店的期待?

    林建鋒 / U.I.J Hotel & Hostel 友愛街旅館 董事總經理

    現代網路的便利性與資訊的易取性改變了大家的旅遊方式,已不再是準備好才出發,而是啟程後才去思考的行為模式。所以南迴解憂大飯店應不僅具備旅客服務中心的功能,更該是個資訊整合平台,呈現在這被動與主動間,讓每位來到南迴的旅客,能夠從解憂大飯店中獲取資訊,開始決定前進方向。

    Q:對於臺東南迴在印象上有何轉變?

    黃介二 / 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創辦人、主持建築師

    過往因為案子常跑花東而經過南迴,一直未有機會停留所以印象不多。但這次交流在接觸到在地排灣族獵人及古謠學習,才認識到他們在傳統習俗上強大的約束力及文化傳承的多樣性,對我來說都是種衝擊與學習。

    Q:透過南迴解憂大飯店學習到的事情?

    黃介二 / 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創辦人、主持建築師

    因為這次的機會得以跳脫原先的環境,開始去想生活的初衷是什麼。也因為接觸到這裡傳達的不貪與傳統文化的位階倫理,提供了有別於過往思考事情理所當然的不同出發角度。現代人很多的問題,其實都是因為沒有試著好好抽離,回到最原始、純真的狀態去理解。

    Q:會如何思考南迴解憂大飯店的定位?

    蔡昇達 / 花蓮梯田山民宿 主理人、森深試務所 主持人

    南迴解憂大飯店擁有許多純粹的元素,就像是未經雕磨的原石。我的角度比較不是如何提煉與優化內部既有的東西;而是要怎麼協助對這裡一無所知的人用對的方式問問題及學習。有正向與良性的交流,就能推動大家思考、長出新的東西。

    Q:有機會想再來解憂大飯店做什麼?

    蔡昇達 / 花蓮梯田山民宿 主理人、森深試務所 主持人

    在地獵人對於植物的知識背景非常豐厚,就像是一座移動的植物博物館,而且相當認同他們對於自然資源先後順序的重視程度。因此我非常想跟他們上山,去學習相關的文化。

  • /​

    在地協力_邸 Tai Dang - 創生基地

    參與者_邱承漢、林建鋒、黃介二、趙文豪、蔡昇達、 顧 瑋 (按姓氏筆畫排序)

    交流業者_角琉璃、線織屋、羅沙工作室、Kituru、芙瀨實驗廚房 (第一梯),Talem卡路風工坊、撒巴里文化工藝室、土坂金宿、達興山號、阿朗壹部落廚房、東方雲民宿 (第二梯)

    統籌_L-inStyle 風尚旅行

     

    Cookie的使用
    我們使用cookies來確保流暢的瀏覽體驗。若繼續,我們會認爲你接受使用cookies。
    了解更多